对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已渗透到整个经济中,与经济共同构成了一个存在紧密关联和互动的庞大系统。金融的不稳定往往会引发整个经济的动荡。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任何国家和地区不能忽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更不能忽略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金融资源及金融可持续发展
金融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生态环境这两个重大问题。一方面,金融发展以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内涵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函数之中;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以其在经济的社会性生态环境方面的内涵进一步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制约性。这样,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地联系和统一起来。
二、典型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比较
1.墨西哥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危机中总结教训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从金融可持续的角度分析,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灾难有其深刻的成因:首先,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1992—1994年,墨西哥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外贸进口快速增加,但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大量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为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其次,以“汇率锚”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高估了比索的币值,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受到打击。1991—1993年期间,比索累计高估了26%。第三,在实施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未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例如银行私有化的过程中对投标者的管理能力考虑较少,导致一些从未涉足过金融业者高价中标后或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或无法发展业务,损害了金融部门的稳健性。第四,政府战略政策与调控失当。本币贬值和自由浮动的政策不仅未能遏止资本外流,反而使以外币计价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此外,政局不稳也为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政局不稳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资本大量外流,造成外汇储备在不到两个月降幅达65%。
鉴于墨西哥的教训,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首先,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经常保持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其次,在本国货币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央行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再次,利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功效极为有限,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外资的构成和流向,同时重视建立本国的金融稳定力量。最后,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也是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一个前提。
2.日本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平成萧条”及结构式金融改革——得失中反思成败
日本的情况代表了另一类典型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明显放缓,经历了长达15年的“平成萧条”。问题出在哪里?首先,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平衡。日本国债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其他债券市场如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和高收益债券都不发达,从而导致国内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迟缓,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配置高度依赖银行或国家。其次,日本银行业务发展失衡且监管的市场化水平较低。银行金融零售业务的发展低于国际水平,个人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选择有限,消费者融资行业效率低、成本高。针对此问题,监管部门给大银行设置了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份额的定量目标,而不是以市场手段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第三,股市发展隐患众多。“活力门”事件暴露了交易所的基础设施薄弱;东京的股票交易量与纽约和欧洲的差距不断拉大;在争取中国、俄罗斯等高增长经济体企业上市的竞争中,东京也无力与伦敦抗衡。
为改变萧条局面,1997年6月日本大藏省制定出了金融改革的总体方案,以自由、公正和全球化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内容涉及扩大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品种选择范围、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便利的交易市场以及制定可信赖的、高度透明、公正的框架和规则等。具体的改革思路:一是放松规制。通过金融持股公司合法化等措施,加强金融领域竞争,提高金融效率。二是加强监管,在改革现有金融监督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检查、监察、处分机制,设立独立的金融监督机构,引进早期修正措施,强化金融市场的超前调整措施。三是开放市场。使日本的外汇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利用外汇业务的自由化激活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四是理顺关系。修正和理顺大藏省、日本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限制大藏省的权限,增强中央银行金融决策的独立性,同时强化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的权限。五是完善制度,特别是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规则和制度的完善。
但日本的金融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因素。特别是金融改革计划的直接策划、推行者大藏大臣三冢博和首相桥本的相继下台,给日本民众的改革信心蒙上了阴影;二是经济因素。金融大改革是日本经济衰退、金融机构问题成堆的背景下推出的“激进式”改革计划,如执行不慎,就很有可能激化早已危机四伏的各种矛盾,使日本金融业雪上加霜。1997年实施早期修正措施所引发的“惜贷危机”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日本政府正面临着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之间的艰难选择。3.英国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两次“大爆炸”式改革——成功中寻找经验
英国是现代金融的发源地。上世纪初,伦敦作为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纽约取代;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金融行业因缺乏竞争活力而面临进一步丧失全球领先地位的危机。为挽救颓势,英国进行了两次重大金融改革,奠定了目前金融业繁荣的坚实基础。
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形成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1983年以前,英国证券行业实行分业经营,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等业务严格分开,证券经纪实行固定佣金制,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状况不仅使伦敦在世界经济金融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而且不能为经济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撒切尔政府实施了第一次金融大爆炸。1983年,英国政府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签订了著名的Parkinson-Goodison改革协议,交易所会员同意在三年之内放弃固定佣金制,同时结束自身的垄断地位,接受外国公司成为交易所会员。在对内放松管制的同时,英国对外开放了金融服务业。大爆炸带来的冲击非常大,改革后几年之内未形成混业竞争能力的英国本土证券公司毫无抵御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了控制权。但大爆炸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地位得以强化、英国在金融产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本土金融机构在爆炸中获得重生,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次金融大爆炸奠定了有力而适度的监管基础。这次大爆炸是在工党政府主导下进行统一监管机构的改革,主要背景是复杂的金融监管体系阻碍了金融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发展。政府将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来,使其专注于货币政策,同时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将分散的金融监管职能集中到FSA。从效果来看,一方面,配合FSA的成立,英国颁布了《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统一了监管标准,大大提高了金融监管效率;另一方面,FSA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监管资源配置和量体裁衣式的监管风格对提升英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推动作用。
三、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避免其失败的教训,我国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使目前分离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积极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大环境;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
第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完善监管立法。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国内外金融一体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混业经营进一步加剧的新形势下,要注重协调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技术,建立金融机构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清理和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监管法律体系。
第三,完善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快银行业改革的步伐,强化央行的独立地位,加紧国有银行股改工作,提升各商业银行的公司化治理水平。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发行债券和上市。加强股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股市规模,鼓励金融工具和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服务的功能。
第四,积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金融网络化水平。注重金融专业人才和金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