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及我国企业应对策略
中国一些行业的市场机会对于外国企业变得愈发现实。以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为首的外国制造商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95%的份额,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碳酸饮料市场首屈… 中国一些行业的市场机会对于外国企业变得愈发现实。以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为首的外国制造商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95%的份额,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碳酸饮料市场首屈一指的供应商,其市场占有率是它最大的国内竞争对手的15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赢利已经持续了10年。麦当劳和肯德基共拥有约900家分店,主导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快餐市场。柯达公司占领了胶片和照相纸一半的市场份额。大众公司通过两个独立的子公司控制了国产汽车一半多的份额。法国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仅5年,就成为了第二大零售企业。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保洁公司在这个世界上做的洗发液市场上占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其实我们无须字斟句酌地搞清经济全球化概念每个字的确凿含义,从正文前的这些数据和案例就已经6另自经济全球化早已经不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它已经迈着急匆匆的步子,怀着迫切的心情,用狡黠的目光扫视着中国这块大市场,盘算着切身的利益,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了。虽然并没有像传说中的洪水猛兽,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在面对圆外巨型跨国公司的入侵时,都显得那么孱弱,几乎无还手之力。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处于自相残杀、争夺可怜的生存空间的境地。
尽管这已经是前几年的数据,但我们读到它时仍就不免触目惊心,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企业捏一把冷汗。随着时间的推移,WTO的既定条款正紧锣密鼓地逐步被推上日程表,可以预见,中国市场将面临着新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场深度、广度超前的面对全球竞争的政治与经济较量中,中国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
从菲律宾到俄罗斯,从柬埔寨到墨西哥,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面孔,越来越多的带着“中国制造”标识的商品打入海外市场。但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的企业从自身条件看,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资金较为分散,营销手段单一等仍然是“软肋”。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进入低端市场。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规划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建设问题时非常重视参与全球化竞争。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信息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为国家新世纪发展的匹大战略。为此,我国政府在要求企业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
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机遇中,企业能否真正成功地“走出去”和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十六大报告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但是否能很快落到实处,把政策变为生产力,还有待于政府有关部门加速思路转换过程并付出大量努力。与此同时,能否尽快争取政策支持与企业的积极督促也分不开。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政府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潮中,不断地锻炼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牢牢占领国内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国际市场推进
从本文正文前的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际著名的、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纷纷把他们的目标和资金投向中国市场,甚至许多国外企业认为这个机会不容失去,这种情形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当然,换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从竞争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参与竞争的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总体上在技术、资金规模、营销手段甚至经营理念上根本无法同国外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的企业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广东顺德的格兰仕微波炉,十几年来,它凭着一股韧劲,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营销上讲究策略,牢牢占据着国内微波炉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坚守国产微波炉的阵地,因此飞利浦、松下等洋品牌微波炉始终没有能取得预期的市场和利益。
然而仅仅坚守国内市场不是我们的初衷和本意,既然面对的是全球化,就必须走全球化的路,企业的眼睛就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锻炼了国人的胆识和魄力,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只有做全球市场的弄潮儿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水平和层次。青岛海尔进出口公司经理想得更加深远,他说:“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只局限于地区(如欧美)市场、封闭在地区市场是不够的,应着眼于全球市场。占领全球市场,又会强化地区市场。如果把自己封闭在地区市场,就会使自己萎缩。”在推进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拓宽企业的眼界,以先进的企业管理、营销理念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团队。
(一)经营视野全球化
随着加入WTO国家的增多,经营全球化趋势已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全球整合产业链、管理本土化已经成为其显著特征。
(二)经营事业归核化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企业为寻找发展空间,多元化战略大行其道,结果许多企业遭受重挫。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雷哈拉德和哈梅尔经过研究提出,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核心竞争力,在战略构思方面引起了一场革命,集中表现为企业经营事业的“归核化”,就是以核心竞争力定位本企业的经营领域,业务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靠拢和收缩。
1.专业化与适度多元化。企业集中资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培植、增强和运用核心竞争力。大企业正逐步改变竞争策略,收缩经营范围,实施适度多元化。
2通过战咯重组强化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刀,许多跨国公司实施产业重组、业务重组、组织重组、财务重组和文化重组。
3.并购提高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掀起了新一轮并购高潮,但是与历次并购不同,这一轮并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为了形成或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案例是2001年惠普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购并康柏计算机公司,充分利用两家企业的优势来组成一家计算机服务领域的巨头公司,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此与对手戴尔相抗衡。
(三)经营资本社会化
为了克服国家投资、银行融资的局限性,企业经营资本越来越呈现社会化趋势。
1.国家逐步撤出竞争性投资领域。我国政府近年来鼓励民间投资,允许民营企业、外商和私人购买国有中小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股份,国有经营性资产在全社会经营性资产中所占比例正逐年降低。
2.企业越来越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问题。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逐年递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股市融资。
3.治理结构成为战略思考的热点。经营资本社会化带来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把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战咯结合起来考虑。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治理结构,才有可能制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因此一些大公司已经把优化治理结构列入企业战略规划之中。
三、进军国际市场,需正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积极吸纳有生命力的内容,洋为中用,促进自我的迅速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势主导是十分明显的。源于欧美的西方经济学及哲学观构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仍然是英美新古典主义或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辅之以“民主”、“人权”等超越纯粹经济范畴的价值观。这套意识形态体系能够较为有效地表达发达国家的利益指向。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即主张经济自由化、私有化、资本账产开放、以消灭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为标志的宏观经济稳定等等。“华盛顿共识”的背后,是支撑传统资本主义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功利哲学,其政策主张的利益导向是保扩强者的利益,构筑对强者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许多人认为现在和今后的世界大的矛盾主要是文化、文明间的冲突。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的企业文化哲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截然不同。如美国把国家(政府)定位于公共部门,是消费者的保护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处理与企业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约束关系,如在反垄断、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最低工资等方面通过各种法规监督和制约企业,保铲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和谐”、集体主义文化使政府成为“强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过多,导致亚洲的银行和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情况对投资等生产经营做出独立的决定,造成投资和经营失误,出现银行大量呆账坏账,造成金融危机,并影响整个经济。
在公民意识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西方哲学传统使公众具有主人翁感,这有利于公众参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市民社会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在对待法制的问题上,西方的法制传统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法制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保铲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有利于维护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法制传统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代以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发展,法制是个基本的因素和保障。
在东方或亚洲文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庸之道”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它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防止极端主义和极端倾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团结和统一,因而有利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稳定。它的消极之处是抹杀人的个性,限制人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因而也不利于生产的创新与发展,阻碍了民主法制的建立与发展。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妨碍了中国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企业的发展,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参与经营活动,都应该以全局的眼光来审视东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谨慎处理文化和心理冲突,悉心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虚心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对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加以区分和排除。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这样,才会确保我们更快地走向成功。
四、积极参与、建立经济组织,在合作和竞争中,提高国际竞争力
流行了上百年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战略,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有了新的变化。由于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社会分工的细化,想凭单枪匹马取得成功,已经成为天方夜谭。现代企业经营策略日益呈现联盟化特点。
零和博弈转变为合作竞争。同业间通过合资、合营、特许经营、战略外包等合作竞争模式越来越受企业的青睐。许多企业建立各种战咯联盟,如研究开发联盟、生产联盟、采购联盟、营销联盟等。著名的winel联盟把微软与英特尔两家公司分别推上各自行业的领头地位。
战略联盟的范围日益扩大。战略联盟的范围从一国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从同行业延伸到服务链的各行业。
近几十年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脱颖而出,而且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目上的不断增加,而且范围也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已涉及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工艺、科学、卫生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各个领域。不断发展的国际经济组织对规范国际经济关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各国竞争者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并且通过其执行机制付诸实施,从而为各类竞争主体在众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