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品牌,精于技术

我们正处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也越来越普及,有些人甚至都到了没有智能手机或平板就无法过活的地步。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

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网站压根就没有针对移动设备的网站,哪怕是有,大多都是不够“移动友好”,阅读体验完全跟不上传统的 Web 版本;而且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浏览体验也是大相径庭,让很多用户大为苦恼。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 2015 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会超过桌面用户。除了智能手机之外,使用平板电脑甚至是电视机进行上网的用户也在持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怎样让网站尽量兼容各种类型的设备,并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这将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俗话说,只要有需求,就会有解决需求的办法。基于前文提到的背景和情况,响应式网页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响应式网页设计是 Ethan Marcotte 在 2010 年 5 月份提出的一个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网站能够兼容多个终端——而不是为每个终端做一个特定的版本。换句话说,页面应该有能力去自动响应用户的设备,这样,就可以不必为不断到来的新设备做专门的版本设计和开发了。毫不夸张地说,响应式网页设计这个概念就是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

说完了响应式网页设计这个概念,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它在具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前段时间风靡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瞬间腐蚀了被食品安全所压抑的中国人“吃”的欲望,撩拨了美食大国所铸就的根深蒂固的美食情结。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了各地网友对美食的疯狂追逐,很多吃货纷纷开始到处搜罗美食,餐饮业自然而然就成了众多受益对象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家里的电脑进行上网搜寻或者听人介绍哪里有好吃的美食。而现在,搜罗美食,首选工具就是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此前,据 Google 的调查资料显示,在今年情人节,62% 的餐馆搜索都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这种数据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有过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查找餐馆的经历。

以上的资料,对于餐馆或者其他不够“移动友好”的网站来说,的确值得他们深思。因为通过移动设备来查找餐馆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现如今,餐馆不但要有特色的美食,还要有足够“友好”的移动网站让吃货们能找寻到,这样才能带来客源。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句老话,只要有需求,就会有解决需求的办法。目前就有一家名为 QuickFire的网站成功利用响应式网页设计,专门针对各大餐馆推出了这样的服务——建立网站并对餐馆的最新动态做定期更新,更重要的是网站可以兼容任何移动设备,不论屏幕大小、分辨率高低,都能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响应式网页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应用,其实响应式网页设计适合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因为我们都知道,网站的生命力就是流量,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响应式网页设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鉴于很多设计师还不熟悉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概念,也许它在短期内还无法普及开来。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为了使各种尺寸的屏幕及移动终端可以访问到更多站点,响应式网页设计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推向主流。

Learn more

相信设计师们或多或少都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客户雇佣你进行某项工作,举个栗子,让你设计一个网站。听起来很正常是不是?但是当你真正开始工作之后,估计你会经历不少或无力或尴尬的“呵呵”时刻,而最终,当你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将设计改了108遍之后,看到眼前的这个最终成果,在客户说出那句令你彻底傻脸和懵逼的“咦,要不咱们还是用回第一版吧”之前,你很有可能只想说“卧槽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啊”。

 

注意,当你频繁听到下面这些句式,请保持警惕:

1)客户的新想法、新指示像雨后春笋般冒个不停“嘿,我表哥刚跟我出了个好主意,咱们把标题设置成会旋转会发光的怎么样?” “你看,我表哥觉得咱们还是用XXX字体比较好,看着多炫啊。”

2)不断要求你重新设计,把已有的logo和口号推倒、调整一百遍还嫌少

“我知道刚刚让你调整过网站的原色。。。但是我们能不能再调整一下,就用纯黑背景加一抹亮蓝色。。。”

“这句口号不行啊,突出不了咱们网站的情怀呀。。。”

3)客户试图干预整个项目的进程

“你能不能给我做10个网站首页出来,这样我才能选一个最喜欢的呀。”

4)客户对于网站的功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举个栗子:

客户:咱们能不能在网站底部加一个捐赠功能的按钮?

设计师:为啥?

客户:因为我看别的网站主页上就有啊,我觉得加上还挺好看的。

设计师: 。。。(卒)

如果挨个罗列这些句式,简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但是,说出这些不是为了吐槽或逗乐的,重点是当类似的情形真的发生了,到底要如何解决。往轻了说,一旦你开始妥协,这就是滚雪球一样的效果,会浪费你更多的时间(甚至金钱);往重了说,这是客户根本就不信任你的工作能力。

所以,到底要如何才能把客户的品味掰过来呢?

请跟着我念:我才是专家我才是专家我才是专家啊!

当然,不要直接冲着客户大声嚷嚷这句话,这不是咒语,你嚷嚷一百遍也是没有用的,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用春风化雨般意味深长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把客户的品味给掰到正轨上来吧。

首先,回顾一下你和客户之间的合约

请相信,你和客户之间的合约绝对是个“磨人的小妖精”,只要你愿意,它可以有着近乎荒谬的重要性。

举个栗子,如果客户要求你做出某些修改,你可以先回顾一下合约上明确约定的“可交付成果”,然后你可以:

1)“嘿, 你看。。。这里。。。这些并不在我们合约规定的范围之内啊。。。”

2)如果你愿意进行这些修改,你可以说,“嗯,这些修改都是可行的,但是你需要为此额外支付XXX元。”

当人们听到“额外支付”这句话之后,很容易就会撤回之前刚说过的“我有一个非常赞的点子”。这样一来,要么他们不再坚持让你修改,要么你进行修改然后得到额外的报酬,怎么看都是双赢的局面啊。

但是,这只适用于你和客户之间的合约内容足够明确的情况,如果合约没有这么详细呢,只说一句“哼,我不改不改就不改”可是不能让客户满意的。不要着急,请继续往下看。  

其次,你需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要记得,在这个项目面前,你才是内行,是专家,是权威。你应该很清楚(还是以网站为例)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如果客户要求你修改的地方其实不利于达成最终的项目目标,那么你就有责任有义务为客户解释、说明这一点,以你专家和权威的身份。

当然,很有可能,客户会有合理的理由要求你进行某项修改(而这项修改其实并不利于项目本身),所以你要准备先听取他们的“合理理由”,然后准备驳回之。不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把项目彻底搞清楚,一锤定音,拒绝无底线扯皮。

以及,你需要适时地打击对方

当然,这里不是要求你卷起袖子跟人干架的。

在你确定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之后,面对客户的“不正当修改要求”,你可以利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技能或写方案或绘草图或建模型来告诉客户,如果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整个设计会被毁成什么样子。

奇怪的地方在于,客户们也会感到激动——如果能有一个与项目相关的新鲜视角把他们拉出无休止的“修改圈”的话。如果客户喜欢这个新方案,那么他们自然不会继续要求你进行修改,而如果他们还是不满意,还是坚持要求修改,请返回上面两条。

或者,你还是把客户炒了吧

如果综合考虑了客户和项目的实际情况之后,你发现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用,想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折服对方也没有用,那么你可以考虑把客户炒了。 这样做很困难,尤其是对于新晋的自由设计师来说。

但是,这样至少比不久之后人们指着某一份设计作品说“快看,这设计真傻×”要好一点吧。

Learn more

早在2013年iOS7发布以来,扁平化设计就轰动了互联网世界。从那以后,它就持续发扬光大,并且发展出数量惊人的变种。

随着带有扁平化色彩的Google Material design规范的推出、卡片式设计的广泛采用、还有排山倒海的极简化趋势——似乎在可预见的未来,扁平化设计会成为主宰风格。

正如2015与2016年的网页设计趋势一书所描述的,扁平化设计正在进化:

“最初的扁平化设计是严格的扁平,极少有强调,注重极简设计。近来我们则看到了更多吸引眼球的元素,例如阴影与着色的暗示。尽管纯粹的扁平主义者会反对,但设计圈接纳了它,它与其他流行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结合。”

以往波澜不兴的风格发生突变,引发了一连串有趣的问题。

如果它是如此的流行,那如何与众不同地将它运用在自己作品中呢?你要的是扁平化设计,而不是平淡无奇。巧妙的运用,与粗劣的复制,这之间有何区别?

本文讲的正是这个。我们看看扁平化是如何进化的,怎样能使你的设计引领潮流。

 

长投影

我们所谈论的设计应当是扁平的,但阴影能产生纵深感,虽然这似乎有点违反直觉。

但这些细微元素能为设计增添一丝情调,又不至于太引人注目。实际上,他们仍然可以算作留白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从技术上说确实是一种视觉元素。

毕竟,没有光哪来阴影?

更重要的是,长投影为画面增加了一种反差元素,使得整个视觉体验变得有吸引力。要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投影都不必那么长。

请看:

image04

柔和的色彩和短投影呈现出一种美妙的视觉元素,并不会抢了页面导航和主要信息的风头。请留意这些阴影如何令画面明亮起来。也使得图像仿佛脱离了页面。投影、扁平化的内容区域、还有柔和色彩这三者的结合,与网站上的动画元素融合得非常好。

说到颜色,应该很容易引出我们下一项扁平化特性。

色彩运用:鲜明色彩与辅助色

色彩是扁平化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明亮、积极的色调,成就了许多扁平化的设计,用以弥补视觉表现力上的欠缺。扁平化设计中的投影装饰,看起来跃然纸上,为设计增添了鲜活和动感。这与其他动态视觉元素能够很好配合,例如视觉差滚动和CSS动画。

image07

而且,这些明亮的色彩能作为一种辅助色,用在柔和的背景上。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未来趋势。就像这样:

image06

深色背景上的亮色图片绝对足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强烈对比的视觉元素,更是与如今的扁平化趋势形成完美的配合。通过简单或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其中也包括字体。

Web Design Book of Trends 2015-2016

简单/夸张的字体

如今的“扁平”字体通常由单一字体组成,或者是两种非常接近的字体。这一点造就了易读、易辨识且默默无闻的字体。这正是关键所在。

你不希望字体分散注意力。如果字母带有过多的风格与个性,就会阻碍用户的阅读流程。

image01

最好的做法是“隐形的设计”,换句话说,就是做出让用户不会注意到的设计。因为每当他们留意设计,就会丧失沉浸式的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走另一个极端。在处理极简式界面时,你得调整所加入的元素。在空白背景上使用大的粗体字,可以为界面的文案营造出独特的语境。如果界面没有其他任何视觉元素,你就必须呈现出某种美感,而且能用的也只有字体和颜色。

image00

幽灵按钮

要做到漫不经心——甚至如空气般透明——那我们就得花点功夫来谈谈幽灵按钮。

你能一眼就找出下图中的幽灵按钮吗?它们并不显眼,这正是关键。透明按钮给用户一种暗示,导航项未必会从下层的视觉重点上抢夺注意力。

image02

结论

总而言之,扁平化设计的元素与其演化的成果,全在于吸引注意力。

无论是使用浮夸的背景或焦点图等视觉元素,还是极力克制,只用文字或导航提示——背后思想都是相同的。使用少量元素,按照极简方式排布,在页面上创造出对比,正确引导用户的注意力。

扁平化是潮流中的先行者。究其原因,是因为设计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在简单的界面内体现多层次的复杂性。

我预料扁平化设计会作为一种趋势,求新求变,持续演进。同时保持最核心的简洁,使它引领潮流。

Learn more

最近为了团队能做好产品首页设计,我研究了很多国外to B类的相关产品设计。发现国外这类设计作品在整体水准上比国内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国内to B产品起步较晚,在设计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而这种差距和设计技法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是对产品个性的把握和传达。
 

△ 国外一些to B 产品的首页设计

以下是我随便找的几个产品的首页截图,大家感受下。总的来说,国外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8lj20151125

一、超高逼格(放大看)

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可能也就是这样了吧。由于我不是专业做视觉设计的,所以也很难说出其中的原因,相信视觉设计师会从不同的角度讲出很多门道。

二、充满个性(缩小看)

我认为“个性”是中外设计最大的区别:中国的设计师比较注重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是否美观和谐,细节是否够精致;国外的设计师除此 之外,还非常注重整体感和产品个性的表达:每个网站风格看起来都非常的与众不同,你很难找到看起来非常雷同的设计,而国内设计雷同的网站比比皆是。

7lj20151125

国外to B 产品首页缩小后,依然可以快速辨认

6lj20151125

国内to B产品首页缩小后,辨认较困难

比如上图所示,国外的to B产品首页辨识度较高,即使缩小后,我依然可以轻松辨认出是哪一家的网站。而国内的to B产品(我找的都是国内顶级的大公司或行业知名公司)首页缩小后,辨识比较困难(尽管我对这些网站都很熟悉)。

三、品牌感强(看首屏)

国外网站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对品牌的塑造和表现力(第一屏非常重要)。Basho的传统日式风格,Docker的海洋主题,Foundation长两只角的小萌兽,Heroku的紫色+干练线条,Cloudera的抽象图形及色彩运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lj20151125

对色彩、图形、设计元素的大胆想象及运用,在不拘一格之间又形成了默契的行业共性。共性中充满个性,是国外to B网站给我的整体感觉。而这种专业及个性的表达,建立在对品牌的深刻理解及创造发挥上。这是目前国内的设计师比较欠缺,并且不够重视的地方。国内的设计师 往往接到需求,看看竞品就开始设计了。正是这个关键环节的缺失,造成了设计结果的差异。

四、符号运用(看细节)

很多to B网站的图标也具有这个特征:共性中充满个性。比如Palantir(知名大数据网站,估值达200亿美金)的图标类似原子的运动轨迹;Heroku的一 组图标外形全是六边形;Foundation的图标出现了我们熟悉的网格线和尺寸标记,意味着严谨缜密;Basho的两组图标分别运用了传统水纹元素及折 纸元素,向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来自亚洲的网站。通过统一符号的延展运用,既突出了品牌感觉,又让人感到独具匠心,妙不可言。这样的网站你怎么可能记不住呢?

4lj20151125

几个国外to B网站的图标

再看AWS,无处不在的曲线分割元素让很多人记住了它的页面,即使有些人很讨厌这种风格。

3lj20151125

AWS 首页部分位置

当然,品牌符号(与品牌含义相关的特定元素符号)与网站整体的品牌设定是分不开的。比如Palantir可能是想强调精尖科技,Heroku想通过 六边形强调稳定和科技(六边形类似化学元素符号),Foundation想强调严谨,Basho想强调日本的传统文化,AWS想强调云计算的弹性、灵活等 等。

所以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明确你的产品想突出的感觉,设定与之相符合的元素符号并在适合的位置反复出现,个性感和品牌感就会呼之欲出,设计质量立刻提升一个台阶。

四、元素呼应(看联系)

看看Cloudera吧,首页不同部分(首页三屏中不同部分的截图对比)的关联是不是感觉很像是电影中的隐藏剧情般引人入胜呢?黄、蓝、绿三种颜色的不同处理方式(交融、分离、叠加)构成了整体页面既统一、个性、又有巧妙联系的视觉语言。

2lj20151125

Cloudera首页三个部分的对比

再看看Basho,无处不在的呼应:不管是图形、元素还是图标,并且不同页面风格也高度统一。

1lj20151125

Basho各网页截图对比

元素呼应对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尝试以及创新。首先需要对产品有很深入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及发挥,产出产品的个性 关键词,再通过一些专业方法赋予灵感,设定设计主题(品牌感强),然后通过反复试错以及细节推敲,逐渐明晰品牌符号的运用(符号运用)及关联方式(元素呼 应)以及表达手法,最后得到充满个性、超高逼格的作品。

五、更新速度(看变化)

由于我平时经常分析这些优秀的网站,所以我发现,每隔几个月,这些网站就会有明显的变化。而分析这些网站前后的对比,对我了解网站设计趋势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也从中明白,再好的网站,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而不是固守优秀成果,不思进取。这点对设计师来说非常的重要。

hb20151125 (1)

Foundation首屏前后对比

hb20151125 (2)

Foundation首屏图标前后对比

比如Foundation最近做了一次设计改版。在这次改版中,文案和品牌内核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两个角的小萌兽,还是之前的图标内容),只是设计 风格改变了。从中可以看出品牌内核的重要性及稳定性。新的设计风格更加现代、简洁(新版图标外沿依然有和头图呼应的品牌符号,截图可能看不清楚)。

最后,大家一定想更加具体的了解设计高逼格、有个性、品牌感强的产品设计方法及流程,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关注我下一篇文章。另外我相信,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to C的产品。如果你能理解我所讲的思维及方法,设计质量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提升。

 


Learn more

在“朋友圈”出售商品愈发常见,消费纠纷随之增多。甘肃省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日前发布警示称,“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网购,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建议不要采用微信购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话题引发了热议。

福建省消委会在4月曾表示,目前微信购物仍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受新消法保护,微信购物商品金额往往较小,虽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合同法》走司法途径来解决微信购物纠纷,但投入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因此建议一般不要采用微信购物。

对此,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军表示,在微信购物过程中,销售一方区别于以往购物模式中的经营者,这可能是导致微信购物是否应受新消法保护的争议原由。根据新消法第三条规定,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但对于经营者概念的界定,法律条文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参考《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田军表示,微信购物是交易主体间的买卖行为,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虽系熟人间营销,门槛低、成本低、操作便捷,但符合商品交易原则,应当适用于新消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百良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冰表示,在微信购物过程中,销售一方是以营利为目的,并从事大量商品销售的行为,就此来看应属于经营者范畴。

新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田军表示,区别于个体工商户、企业拥有工商行政部门发布的营业执照,通过微信进行商品销售的经营者没有相关的资质要求,监管起来难度较大。据了解,新消法征求意见稿已于7月完成征集意见。

Learn more

这一边,高考生们的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到手。那一边,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再创新高。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65万人,比2015年的749万人多出了16万人,也就是说,多了16万人一起抢饭碗。南都记者统计发现,自2001年以来,每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处于连续增长之中,因此每年也都被冠以“最难毕业季”称号。

具体到广东,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此前在某会议上的公开发言,今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15年增多逾2万人,达到53 .4万人。从就业方面来看,还有不少从外省入粤求职的人,总人数上将超过2015年的近80万人。

于是,有人当网红主播,有人去“间隔年”,有人已经结婚生子……

就业观已经开始在发生改变。根据Q Q浏览器近日发布的关于20 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国企、公务员、教师、医生,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不再是香饽饽,在毕业去向选择上,高校毕业生们越来越不一样,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新趋势。

互联网造就新职业

“有同学还没毕业就去当了主播,自己在学校外面租了个房子当直播间,”广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洪同学告诉南都记者,她身边便有不少类似案例,兴趣驱使,同学们的就业越来越不一样。Q Q浏览器的大数据报告显示,由互联网所催生的各种新鲜职业,应届毕业生们是踊跃的尝鲜者,在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选择了主播/网红,17%选择了声优,其次是化妆师、游戏测评师等。

旗下有多个直播平台的天鸽互动总裁傅政军告诉南都记者,其旗下的直播平台上,便有不少是音乐学院、电影学院等的学生,其中还有不少是同寝室同学组团参与。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下,数据显示,有超过15%的毕业生向往创业当老板,互联网 仍 是 首 选 ,其中高达4 6%的人会选择海淘、O 2O、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出人意料的是,还有1 8 %的人选择了农业类创业。

“间隔年”之风吹到中国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流行多年的“间隔年”风,现在终于吹到了中国。数据显示,毕业生最爱的毕业去向T OP5中,“间隔年”榜上有名,占比达到4.8%。所谓“间隔年”,是指毕业之后不直接工作,这一年的时间,常见的做法是用来旅行、当义工等。

从“间隔年”的旅行目的地来看,最热门前三位分别是西藏、四川和泰国。旅行之外,更多的年轻人乐意吃苦。报告显示,毕业生们更希望投身到国际化的支教、环保义工、医疗义工等公益行动中,其中选择“教育义工”高达76%。

华南师范大学的安同学已毕业三年,他当年便是“间隔年”中的一分子,拿到新西兰的w orking hol-iday签证。拿到这枚签证并不容易,每年新西兰给到中国大陆的w orking holiday签证仅有1000份,安同学说非常抢手,自己发动了全家一起帮忙,甚至香港的亲戚也发动了,才拿到这枚难得的签证。一年后回国,安同学结合在新西兰的“间隔年”经历,创业开店。

“不就业”的他们去哪儿?

更出人意料的是,有48%的应届毕业生小鲜肉们走上了“不就业”道路,他们中有的人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例如出国留学或者继续修读更高学位,有的则选择了创业或者“间隔年”,仅有少数人是待业状态。南都记者找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谈谈心路历程。

案例1有钱任性型:毕业证和结婚证两手抓

在面临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时,毕业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毕业证和结婚证两手抓。

“结婚后不用再担心谈恋爱不稳定,就业方向也比较明确。”小文解释选择早婚的原因。“我周围很多朋友毕业后都会怕自己辛苦找来的工作干了两三年,最后因为嫁人的问题要从头来过或者换工作。我现在和我先生在学习做自己喜欢的烘焙,以后两个人也会努力将这个推向市场,一切都可以慢慢来。”最重要的是,小文夫妻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家人都支持他们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兴趣发展成为事业。

小文向南都记者透露,她身边也有不少毕业就结婚的女生,现今孩子都三四个月了,她说那些年轻妈妈面对人生计划外的毕业后立刻结婚生子感到迷茫,虽然表示之后会出来工作,但对职业选择仍是未知数,极大可能在自己丈夫家的公司工作。

案例2迷茫纠结型:差点成为待业人员

广州大学的陈敏(化名)整个毕业季都在纠结中度过,差点成为待业人群中的一员。事情要从当初填志愿的时候说起。当时,家里人想让她填金融经济类,但她没有听,后来填的其它志愿没有录上,不幸被调剂到自己“非常不满意”的中文系。专业选方向的时候,家里人又希望她选师范方向,但她表示,自己其实也不想当老师,但不好一再违逆父母的意愿,所以勉强又读了师范方向。

大学四年就这么在纠结中度过,陈敏也没有认真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所在,“也没有去寻找其它方向的实习机会,或者学点别的。”大四上学期正当校招高峰期,她因为专业要求到某中学支教,错过了所有大小招聘,大四下学期则忙于撰写论文。不过,陈敏也坦承自己确实没有找到方向,所以在找工作的问题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怎么认真。

尽管其间陆续参加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和各个区的教师招聘考试,但因为“都没怎么认真准备,几乎裸考,所以成绩都一般,去其他公司面试,因为没有相关实习经验,也基本都走不到最后一关”。纠结的人生无止境,直到最近,陈敏才终于考上广州某区的教师临聘。对她来说,又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Learn more

编者按:作者Spenser,混迹金融圈和创投圈,Linkedin专栏作者,个人原创公众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微信号:Spenserandhk)

最近身边朋友换工作的越来越多了,有的已经从体制内辞职,有的在传统高大上公司递交辞呈的路上。他们想出来创业,或是加入创业公司。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就是中国这些年的现实。旧经济在摧枯拉朽般节节败退,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向着太阳。颠覆太大,反转太快,按照窦文涛的口头禅--这是要变天啊。

媒体大肆鼓吹着大众已经被点燃的神经,什么“创业点亮人生,时代为你燃灯”,blablabla。

天确实变了,但是这天是不是为你变的,很难说。就像一线城市繁华的夜景,和你有没有关系,很难说。押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机会筹码,自己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是不是一步好棋,也很难说。

创业公司不是想进就能进的,不仅是行业门槛,还要有更高的职场素质要求,你确定你行么?

比如不能做到以下几点的,我个人认为不适合去创业公司。

1、不能All in 的不要来创业公司

我自己是宁波人,我们那一片,选择做生意的,比选择走仕途的要多。在我们那里有一句著名的口号--“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创业,一定要有All in (全部投入)的身心状态。

我理解的All in 的状态是:平日和周末是没有差别的,上班和下班是没有界线的。别人周日晚在电视前看综艺节目,你在电脑前和客户焦头烂额,都要习惯。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享受这种All in的状态。

为什么渴望下班?为什么期待周末?因为你觉得工作是为老板的业绩,时间卖给了公司,不属于自己,没有归属感,只有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才由自己支配。当你觉得这份事业是自己的梦想,时间都用在为自己成就的时候,你才会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会数着点下班想着去哪里玩,而只会抱怨为什么时间永远不够用,因为你知道,所有的时间,都是在为自己卖命。

你要告别文艺小资的生活,比如一下午的美好时光,只负责慵懒;告别任性的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诗和远方;你要开始明白,在创业公司,工作就是生活,要不然你干嘛来创业公司啊。

除了主观意愿外,客观上创业公司也必须保持这种All in 的状态。

创业公司和大企业不一样,和事业单位也不一样,创业公司每一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只眼睛看着外面商业环境的变化,随时准备调整战略战术适应市场,另一只眼睛盯着内部的团队,随时要调整和救火。

2、玻璃心的不要来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在成为独角兽公司前,在未进入大众的视野前,在获得市场的认可前,都是脆弱的。本身创业公司能活下来的比例就不高,能混得好的就更少。创业公司在起步发展阶段,没法做你的个人名片背书。在有名的大公司,在外界你就是甲方啊,你说我们要招聘了,简历下一秒就收到手软看不过来;你出门和其它公司谈合作,公司Title就是溢价的筹码。但是创业公司不是啊,十年前谁知道阿里巴巴会是今天这样,三年前多少人预见滴滴打车是现在的规模。创业公司就是这样,你空有一个好故事好前景,人家不信啊。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

加入创业公司,说明你多半是个爱冒险,爱折腾,不甘平庸的野心家,你无法预见五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别说五年了,两年后的样子都不知道。但这就是创业公司啊,有未来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A轮B轮C轮IPO,然后突然身价就不一样了。但也不保证第二天就触礁沉亡,除了经验和能力,没有实现商业变现的可能。

人生的大起大落,会在创业公司重复上演,心情也经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

请让我引用杜绍斐的原话:

“每一个自媒体人或者说正在创业的人,都在这样的状态下反复,每晚睡前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马上要完蛋了,第二天早上又觉得自己太牛逼了,世界都是我的了。”

是的,我们经常是这样神经质的。上一刻都被自己感动了,下一刻又觉得自己被掏空了。

比如你辛辛苦苦培养的人终于养到可以分担你压力的时候,却被别的大公司两倍薪水挖走了;比如你发现大公司的办公室政治,创业公司一样也有;比如你和别人谈情怀谈梦想谈未来的估值,别人却和你谈薪水谈期权谈福利待遇。

拜托,我们是创业公司。

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你一点也不友好,商业怎么这么邪恶,人心怎么这么世俗。

所以冯唐才能写出那么血腥现实的文字--“世界这么多凶狠,他人心里那么多地狱,内心没有一点混蛋,如何走得下去。”

职场作家和全职作家,见识,内心,段位,果然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没有自带鸡血,没有大心脏,没有一刻笃定的心,不要来创业公司,不然你会很折磨,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现实每天都是锤子,玻璃心的,早就被碎成渣了。

3。 没有快速成长能力的不要来创业公司

一个成熟的公司,每个人都是这个公司系统体系里的螺丝钉,安插在被需要的位置。一切按照流程走,不犯错,不犯浑,到一个阶段学习一个阶段需要的知识内容,一步步的晋升。而创业公司不一样,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发展速度是第一位的,慢了就等于失败了。所以加入创业公司的员工,也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尤其在初期阶段,身兼数职是标配,今天要站台,给投资人讲故事,给新人画大饼,明天要管后勤,什么财务行政一堆琐事,看到哪个岗位缺人了恨不得肉身贴上去。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很多人在创业公司待不下去,并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是现在的公司已经不是你刚进来时候的公司了,你原有的能力已经不再匹配目前的职位。公司在野蛮生长,你却在岁月静好,怪谁呢。

张泉灵从主持人蜕变为投资人,成长速度已经很快了,却还是觉得自己走得太慢。也经常会有朋友劝我:慢慢来,不要太急,你太焦虑了。但我心里知道,和别人比起来,其实我已经慢成龟了。

但话说回来,这难道不是在创业公司最大的魅力么,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给你撕裂般的成长。接的住,世界就是你的,接不住,不要走这趟浑水。

怎么说呢,创业有创业的乐趣,稳定有稳定的好处,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辞职创业,其实只是对现状不满的说辞罢了,不要套上创业的帽子。而且话又说回来,创业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一种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笃定自己的信仰。这两点做到了,你就是在创业。

对了,还有一点——创业时常是一个人的夜路,胆小者勿入。

Learn more